应邀领导与专题报告人
1、应邀领导
忻元校:国务院办公厅原副主任、交通部原副部长
谭庆琏:住建部原副部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国 林:原铁道部副部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名誉会长
华茂崑:原铁道部总工、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名誉会长
宋朝义: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原副司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会长
住建部:住建部城建司领导(中冶管廊研究院负责邀请)
发改委: 国家发改委领导(新技术促进分会负责邀请)
2、专题报告人
地下空间专题论坛-演讲嘉宾:
钱七虎: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
题 目:《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概 要: 首先指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对推进新型城镇化、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在介绍国际及台湾地区建设综合管廊的成功经验和我国 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决策部署、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又好又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束 昱:全球城市地下空间研究会理事长、同济大学教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
题 目:《城市地下空间+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的国际借鉴与中国展望》
概 要: 进入十三五规划期,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新城镇化发展战略,针对普遍存在的“城市病”,中国城市 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领域正在掀起一场“轨道交通、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生态智城、城市更新及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热潮,这是一场新的城市更新再造 革命。已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管廊、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世界大国,但还不是世界强国。本届论坛以“分享国际成功经验、打造中国生态智城”为主旨,作为 本届论坛主席,将重点围绕以下方面进行阐述:1、轨道交通+城市再造+地下空间的国际经验;2、综合管廊+城市更新+地下空间的国际经验;3、海绵城市+ 城市防灾+地下空间的国际经验;4、生态城市+环境保护+地下空间的国际经验;5、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伟大成就;6、城市地下空间+综合管 廊+海绵城市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考。
粕谷太廊: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研究所所长、地下空间与综合管廊专家
题 目:《日本城市地下空间的现状趋势及对中国发展建言》
概 要: 日本东京及其他主要城市正在不断推进地铁、地下街、共同沟等基础设施建设,地下可利用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少。因此各城市在新建、重建地下空间的基础设施时, 不断推动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在规划中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在重建基础设施方面,日本限制私人利用公共用地及私有用地一定深度以下的空间,颁布了推 动公共基础设施有效建设、缩减建设成本的大深度法,促进了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日本以地铁站为中心,修建了地下街以及地下步行空间。在这些网络系统形成 过程中,提高使用者便利性、确保地下安全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日本正在积极推进无障碍建设,引入简单易懂的标识系统和避难引导系统。其中,避难引导系统采 用了灾害时也可使用的新型室内定位方法。此外,为提高安全性,人流量大的地下街、地下通道等引进了天花板等设施的检查系统;为解决地球环境变化引发的局部 暴雨问题,日本修建了地下蓄水设施并在地铁·地下街等出入口和其他位置采取防水淹措施;另外日本地下空间还实施了地震等灾害对策,并在必要时临时利用各种 地下设施;日本的发展经验对中国具有一定参考借鉴作用。
陈湘生:研究员、博士,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题 目:《地铁域土地立体空间利用的工程实践与创新》
概 要:报告就我国地铁域地下空间利用的形态和发展趋势,以及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用诸多案例来阐述地铁域土地立体空间利用的工程实践与创新。
高文生:博士研究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所长
题 目:《十二五”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应用技术研究新进展》
概 要:主要介绍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有关: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地下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软土地下空间开发工程安全与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城市 地下道路建造与运营安全关键技术;城市深层地下空间与地下综合体开发技术及数字化及城市地下空间建筑设计及标准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 迅: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院副院长、教高
题 目:《绿色、智慧、人文----中国新型城市建设的三大理念》
概 要:“绿色、智慧、人文”如今已成为中国城市建设行业的热点话题和关注焦点。梳理三个主题的词汇提出、概念建立以及实施路径。结合地下空间开发、海绵城 市建设和综合管廊建设,解读中国新型城市建设的相关理念与技术方法,并以实际案例详细分析在践行“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过程中应该注意 到的关键点。
周迎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新加坡主席
彭芳乐:同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晓冬:北京市城市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教高
题 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机制与法规建设》
韩振勇:天津城建集团总工程师、天津城建设计院董事长
>>>以上专家已确认参会并做报告,更多专家正在邀约中...
综合管廊专题论坛-演讲嘉宾:
杉 江功:日本阪申土木技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题 目:《日本共同沟建设与防灾运营管理》
概 要:报告就日本综合管廊规划、设计、建设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等方面内容,通过现实案例来阐述其相关理念和成果。对中国综合管廊建设运维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坂本仁昭:日建设计CIVIL上海事务所社会基础设施技术统括、设计部部长
题 目:《国内外共同沟规划设计》
康思敏:台湾交通主管机关BIM推动咨询委员、台北市共同管道BIM设施管理系统建置项目负责人
题 目:《综合管廊BIM智能管理系统的建设与运营》
概 要: 综 合管廊收容了各类重要管线,为确保管廊内各类管线机能正常运行,避免发生各种灾害或人为破坏,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综合管廊管理机制,以提供各管线单位最佳作 业环境,并确保综合管廊安全、高效的营运。此外,有鉴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日趋成熟,以综合管廊营运管理需求端出发,基于BIM的大 数据特性, 结合系统化管理机制开发延伸前后端的应用软件,充分发挥数字化、信息化的效益,将使综合管廊迈入BIM智能管理的新时代。
左群英: 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吉林省城乡规划管理中心主任
题 目:《吉林省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和设计探讨》
概 要:结合吉林省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实际情况,介绍吉林省综合管廊规划、施工图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沈 宁:中冶建信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投资部部长
题 目:《综合管廊PPP项目典型商业模式概述》
概 要:解读综合管廊基本概念和相关国家指导政策,结合当前主流的PPP项目操作方案,提出综合管廊PPP项目典型运作模式和融资模式,介绍中冶集团综合管廊相关业绩及优势。
崔海龙:中国中冶管廊技术研究院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管线与管廊工程技术所总经理
题 目:《装配式预制综合管廊的实践与思考》
概 要:从“管廊建设的传统建造阶段”向“管廊生产的工业化阶段”转变,已成为我国管廊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是未来管廊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它将大大减少管 廊建设对现代城市的影响、提高建设质量、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提高管网安全系数;其中装配式混凝土预制综合管廊和装配式钢制综合管廊将是装配式综合管廊的 两大主力发展产品。
曾俊杰:台湾台北市政府工务局新建工程处管道养护工程队副总工程司兼队长(台湾共同管道规划与运营管理专家)
王恒栋: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博士,《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主编
题 目:《新材料、新技术在综合管廊中的应用》
概 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高速发展,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新材料、新工艺在综合管廊建设中也得以示范应用。结合我国综合管廊工程建设进展,分享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成果。
薛伟辰:同济大学教授、博导、《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副主编
肖 燃: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以上专家已确认参会并做报告,更多专家正在邀约中...
海绵城市专题论坛-演讲嘉宾:
王 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
题 目:《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地下空间利用》
侯立安:中国工程院院士、二炮工程设计院环境高级工程师
题 目:《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高雨洪管控能力》
概 要: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协调好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雨洪泛滥的城市矛盾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基于雨水资源化利用
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给我国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它不但能够解决城市雨洪泛滥的问题,而且还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忌部正博:日本专家 日本公益社团法人雨水贮留渗透技术协会秘书长
题 目:《日本海绵城市建设及雨水储存渗透设施的推进对策》
概 要:1. 海绵城市与水循环·海绵城市与水循环的主要课题。2.雨水储存渗透的必要性·健全的水循环·城市水管理形态的变迁·城市水循环建设。3.迄今为止的相关对 策·综合治水对策·河川局与下水道局联合·制定雨水利用推进法的·制定水循环基本法。4.引入雨水储存渗透设施的典型案例·操场、公园储存·地下隧道调节 池 ·多目的调节池·渗透井·渗透沟渠、渗透性铺修·预制混凝土地下调节池·塑料地下调节池等。5.构筑市域健全的水循环系统·制定水循环及海绵城市建设总体 规划。
郑能师: 德国专家 德国汉诺威水有限公司中国区常务副总经理
题 目:《流域化海绵城市建设与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海绵城市常德经验分享》
概 要:从流域规划出发,以防洪排涝、水环境、水生态建设为目标,介绍与分享我司在欧洲与常德多年黑臭水与海绵城市从规划到系统模拟、导则建立和实际项目设计实施的丰富经验。
周玉文: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专家
题 目:《如何保证城市“小雨不积水 大雨不内涝”?》
概 要:在我国城市内涝是新定义的概念,为了全面比较中国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差距和产生城市内涝的原因,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利用亚洲发展银行援华项目开展了 “城市雨水管理与内涝灾害防治”的研究。讲演介绍了该研究的主要成果,分析了产生城市内涝的工程原因:城市超标雨水没有做出工程安排,城市竖向和道路排水 功能的缺失,并提出了完善大排水系统建设的建议。
黄明利:北京交通大学隧道中心教授、博士
题 目:《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地下隧道建设运营模式和关键技术》
概 要:我国城市发生洪涝灾害原因是多方面的,开展多层次多手段对雨水进行蓄滞和净排是十分必要的。报告参照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城市特点的防洪排涝防水隧道建设运管模式和投融资模式,提出不同模式的规划和修建技术。
叶 春:中国中冶海绵城市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冶南方城市设计建设有限公司总规划师、注册规划师、教高
题 目:《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实践与探索》
概 要: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有两项重要任务,一是对控制指标进行分解;二是通过规划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重前者而轻后者,几乎将指标分解作 为唯一任务,既未考虑指标落地的困难,也未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本演讲内容通过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实例,介绍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办法。
艾庆华:中国中冶海绵城市技术研究院技术标准部部长、中冶南方城市设计建设有限公司海绵城市设计院院长
题 目:《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措施研究》
概 要:全国各地掀起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潮,大量海绵城市项目及LID设施正在实施,但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LID设施分散、规模小等特点,与海绵城市建设 的系统性、完整性要求存在矛盾,如何采取措施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是海绵城市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关注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化,建成真正的海绵城市。
吴 旭: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留日博士
>>>以上专家已确认参会并做报告,更多专家正在邀约中...
登录
新闻动态
2016-08-05
2016-08-05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支持单位: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
全球城市地下空间研究会
中国中冶管廊技术研究院
承办单位:
北京国铁路网信息咨询中心
中华铁道网
路讯杂志社
中华铁道书画院
参办单位:
北京利建恒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四川金洪源金属网栏制造有限公司
扬州恒博机械制造厂
联系方式
联系人: 杨 萍
电 话:13522738541
电 话:010-57275470
邮 箱:493428390@qq.com